(还未看完,需要思考的蛮多,不知道什么时候接着看)
认识这本书是来自罗翔老师的推荐 (虽然以前也听过),而真正想读这本书是了解到了:人在一个群体会受群体影响,无自我意识。我想了解群体具体的内容,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行为,不想被群体牵鼻子走,保持自我的想法。
这样的书并不是看下就能明白的,所以结合目录写下自己的部分想法 (中国友谊出版社 ISBN 978-7-5057-4568-1) 。博客主要还是我的一些想法,用来加强阅读思考的。毕竟:我的想法没有经过系统研究,以及摘取内容不够全面。更多内容还请阅读原书。
引言 群体的时代
群体始终在历史里发挥了重要作用,这些群体是有意识完成这些历史事件,但还是有人领导。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发展,群体更容易形成和发展,个人统治时代的趋势渐渐削弱。所以才说以后是群体的时代吧。
第一卷 群体的心理
第一章 群体的普遍特征和群体思维
群体并不是单纯的人的集合,这些人也是有特征的。观念,目标,想法这些要相似或相同才能形成心理学上的群体。群体也不一定需要身处同一地点,被某些事件或情况筛选出来,具有相同目的的一群人也是群体。网络算是一个不错的集合群体的好地方,不同网络平台人是具有不同特征的,大概就是成了群体。
群体中的个人会因为群体而失去个人思考的能力,就是说群体的智力是低于个人的。而群体不会没有优势,群体具有较高的行动力 (原文说势不可挡的力量),群体里的个人会更加情绪化。因为群体的责任分担吧,个人的行动往往会更加大胆,超越个人。群体内的情绪也更容易传染,导致最后的容易接受暗示。高行动力,易情绪化;传染现象;易接受暗示,这是群体的三个特征。
群体中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:无意识人格的强势,有意识人格的消失,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的作用,人的思想和感情会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展,并且会立刻将这种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。这个人便不再是他自己,他变成了自己的意志受别人控制的玩偶。 (P23)
正是因为有群体,而不单单是孤立的个人,才能够让人不顾一切地以死为代价去行动,去维护一种教义,去保证一个观念的凯旋,会让一个人为了赢得荣誉而满怀热情地赴汤蹈火,在所不惜。 ... 但是,也正是因为这些英雄主义,恰恰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。如果人们只会冷酷无情,只会盲目地干大事,毫无疑问,世界史上将不会留下他们的身影,不会留有关于他们的记录。 (P25)
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
1. 群体的急躁、冲动和易变。刺激因素对群体的支配作用/群体不会深思熟虑/种族的影响。 2. 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。群体会把幻觉当作现实/群体中有教养和无教养的人没有区分/史学著作几乎没有价值。 3. 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。群体在感情上容易走极端/不允许存在不确定和怀疑。 4. 群体的偏执、专横和保守。群体的感情容易偏执/引起这些的原因/群体对变化和前进发展存在敌视的感情/群体面对强大的政权,总是孱弱、卑躬屈膝。 5. 群体的道德。群体的道德标准有时比单独的个人高尚,有时更低劣/如何解释群体的道德/群体被考虑到的利益所左右的情况很少见/群体的道德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。
1. 群体的感情一般是急躁,冲动和易变的。这些感情比较容易传播,对孤立的个人来讲,感情好控制;但群体没办法掌控自己的感情。
2. 群体比较容易接受暗示和轻信,我觉得大概是群体里的人想要合群。群体既然是观念,目标,想法相识人的集合,那么个人就能在群里有归属感,其他人的发言就很有权威。轻信这些发言就是对观念的认可,自我的认可。群体的容易接受暗示和轻信是不受构成群体人的智力来决定的,构成群体智力就没有定数了。
在这些同类事件中,我们发现,一般都发生于最开始的某个人受模糊记忆的影响,产生了幻觉,便成了一种暗示,当这种幻觉得到人们的认可后,就会逐渐传染给其他人,造成以上事件的绩局。 (P38)
史学著作采用了很多来自群体的话,所以说才变得不是很有权威了。 (个人感觉:想了解某个事件,靠他人转述是很不靠谱的,不管他是谁。靠多媒体资料也是不靠谱的,视角,完整度也是受限的。靠自己看也是受限的,自己可能已经先入为主站入了某个群体。别指望来个公平公正完整评价。)
3. 个人在群体更不容易受约束,群体自然会分担某些责任,导致群体在感情 (行为) 上容易走极端。群体的夸张倾向导致不允许存在不确定和怀疑,但这种夸张倾向不会对群体的智力起作用。
4. 群体本就是因观念,目标,想法相似的人构成,发展就是难事,就变得保守了。
5. 以尊重社会习俗,克制内心冲动为道德观来讲,群体是不道德的;以献身精神,舍己为人,自我牺牲等为道德观来讲,群体又有了很高的道德。就在来看,群体还是极端的,受影响太严重。
总的来说,群体不稳定各方面都比较极端,作者也表达群体智力较低。但我觉得,群体的智力和极端情况成反比,越极端智力越低的感觉。又或者说,群体的目的性越强,智力也越高。当然只是个人见解,毕竟我没有系统的研究过群体。
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,推理和想象力
1. 群体的观念。基本和次要观念/什么原因使相互矛盾的观念并存/被群众接受的经过改造的高深观念/观念的社会影响与真理的关系。 2. 群体的推理能力。群体的推理能力低下/群体不受理性影响/群体接受的相似性只有表面的相似性。 3. 群体的想象力。群体的想象力极其强大/群体的形象思维,与逻辑无关/群体容易感动于神奇的事物/以事实的方式触动群体的想象力。
1. 群体的观念是传统的,每种文明都有几种传统观念,这些难以改变,而改变就意味着时代变动。群体的观念有两种:一是转瞬即逝的,受当前的环境影响 (次要观念);而是根深蒂固的,受社会,宗教,文化等影响 (基本观念) 。
群体能够接受的观念, 不管是什么观念,想要产生有效的影响,这些观念就必须具有简单明了、毫不妥协的形式, 并且是绝对的。 (p57)
观念被形象化,而不是难懂的了,正是这样被群众很好接受。这些形象化的观念可以相互取代,没有了逻辑上的连续性和相似性,使得矛盾的观念在群体中共存。这也使得群体容易干相互矛盾的事情,因为他们缺乏批判精神。
一种观念,只有经过彻底的改造,并进人无意识领域,变成一种情感,才能被群体接受。而且,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,才能够产生影响。 (p59)
这里的彻底改造应该就是说简化,或者说是形象化吧,这样是易于群体接受的。
观念既然是需要长时间才能影响群体,那消除这种观念自然也需要长久的时间。影响群体的观念花了很长时间才进入无意识领域,想要改变自然也需要花时间,这导致群体观念落后于哲学家等人。即使是掌权者知道观念里的错误,因这些观念在群体里的影响力,他们只有顺从群体里的这些观念。
2. 本身群体的观念就没有逻辑性,只存在表面的连续性和相识性,本身也体现了群体没有推理能力或能力低下。
把彼此不同的事物,只在表面上有一些相似性的事物混合在一起,同时让具体的事物普遍化,这就是群体推理的-一个特点。 (p62) 群体没有推理能力,也就没有任何批判精神。群体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,没法正确地判断一些事物。但是群体会接受判断,只不过这些判断是强加给他们的,并不是群体经过讨论、推理、采纳后得出的判断。在这些方面,不只是群体,有些孤立的个人,在推理上同样不高明,人们会轻易接受-些意见。他们之所以会接受,会普遍赞同,是因为他们觉得通过自己的推理,不能形成其他的、自己独特的看法。 (p62)
3. 群体的想象力被目录概括的比较完全了,书中说到:
一次大罪或者一个大事件和上百次小罪相比较而言,所造成的伤害要小得多,但却可以深深地触动民众的想象力,其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留下的深刻印象远胜于那数百次小罪。 (p66)
这大概也是群体缺乏推理和逻辑的原因。
由此我们知道,可以影响民众想象力的,是事件发生以及引起人们注意力的方式,并不仅仅是事件的真实本身。也可以这么说,只有对这些事件进行一定的浓缩加工以后, 它们才会形成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异常惊人的形象。要想掌握统治民众的艺术,就必须先掌握影响民众想象力的方法艺术,这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。 (p67)
第四章 群体信仰的宗教形式
宗教的感情有什么意义/宗教感情的特点/宗教感情 并不由对某个神的崇拜决定/采用宗教的形式使信念更加 强大/从未消失的上帝/新形势下的宗教感情复活/这些现象,从历史角度看有其重要性/历史上大事件的产生, 不是因为孤立的个人意志,而是群体的宗教感情。
宗教感情的意义没有直接说明,我读后的感觉像是能让群体的行动力提高,接受了这样的感情后马上就行动。特点是:
宗教感情的特点十分简单,比如崇拜想象中的某个高高在上的人,敬畏生命赖以存在的某种力量,对它的命令盲目服从,并且没有能力讨论它的信条,它们在传播这种信条的时候,通常有一种态度,如果有任何人不接受信条,那么就会被视为仇敌。 (p71)
宗教感情并不是对神的崇拜,一般是某个具象的物或人,书中举例就说到了英雄 (如拿破仑) 。这样的英雄形象像神一样无所不能,受群体的崇拜。群体是要接受暗示的,这样的人能更好传达暗示,和表现他的无所不能。
一切宗教的创立者, 或者某个政治信条的创立者,他们之所以能够站稳脚跟,取决于一个 共同的特点, 就是他们都成功地激起了群众那种想人非非的感情。他们让群 众无限地崇拜和服从,并且能够让群众在这其中得到幸福,就会使他们心甘情愿为自己的偶像和英雄献出生命。 (p72)
群体始终需要一个领头的人,代表他们的人,而这个人就像是宗教里的神。尽管现在的大部分群体没有宗教性质,但他们对 「神」 的崇拜是没有停止的。比较有趣的一句话是,宗教信仰确实改变了,而宗教感情却没有改变。作者讲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把神撕碎,改而供上无神哲学家这件事。
不说历史事件都受宗教影响改变群体信念,但多少和宗教形式是有关系的。尽管群体受神的影响,但历史事件是不受神控制的,这都是因为群体想让它们发生才发生的。
总的来说,宗教形式在群体比较普遍。不难理解,群体是需要信仰的,受信仰的影响或领导。
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
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间接成因
1. 种族。种族的影响至关重要。 2. 传统。传统是种族精神的综合性反映/传统所具有的社会性意义/没有必要的传统将会成为有害因素/传统拥有最坚定的维护者一群体。 3. 时间。时间是一切问题的解药 1 信念的建立需要时间,信念的毁灭也需要时间/随着时间的推移,群体信念会从无序走向有序。 4. 政治与社会制度。政治与社会制度由民族性质决定/各个民族没有权力和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制度/名称相同的制度,其掩藏的东西将会不同/从理论上讲,不好的制度,也许是某些民族必需的。 5. 教育。教育会影响群众的错误观念/拉丁民族的教育制度/各民族的一些事例。
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形成有两种因素: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。间接因素是浅层次的,难以改变的;直接因素是突然的,是间接因素的延续。间接因素具有普遍性,种族,时代,传统,教育,社会制度等都是间接因素。
种族:主要是种族的文化,信仰,制度和艺术。
传统:是过去的欲望,情感和观念等。不是现代产生的东西,但它没有完全从群体中消除,而是传承和影响着群体的现在。毕竟民族本身就是经过遗传缓慢积累形成的有机群体。传统不会轻易改变,特别是形成了民族这种群体时,即使改变也只是名称而不是内在形式。
对于这种事实,我们并不需要感到遗憾,因为不管是文明还是民族气质,只要脱离了传统,就不会存在。所以,自人类产生以来。便一直存在着两大关切点: 一是建立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传统结构; 二是当传统中好的成果,随着时间推移,已经不好,甚至变得破败的时候,就会将这种传统努力加以摧毁。文明不能脱离传统而存在,如果不去摧毁破败的传统,那么也就不可能进步。传统如何在稳定与变化中取得平衡,这是非常困难的。 (p83)
时间:
总的来说,群体的信念和意见都是由时间堆砌起来的,也可以说,时间为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养分。所以,一种观念能够出现在一个时代,却不能出现在另一个时代,就是这个原因。是时间把各种观念、信仰、思想等碎片集聚起来,形成这个时代的思想和观念。可以说,思想与观念的形成,根植于漫长时间岁月的积累,可不像掷骰子那样凭运气。 (p86)
政治与社会制度:是群体 (民族) 内在需求的体现,是群体的产物,是时代的创造物 (而不是时代的创造者),是群体选择了政治和社会制度。
各种制度并没有所谓的固定优点,就制度本身而言,它们是无所谓好与坏的。 (p88)
教育:文中主要否定了教育并不能让人变平等,不能让犯罪减少,不能让人的道德改变。个人觉得教育是教授知识的而非观点思想,教育也应该分为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,两者是没有高下的。当下就是太重视知识教育了,文凭又能干什么呢?如果不是做研究,那些知识能让我们更好的活下去吗?
我们上面所说的,是否偏离了我们所讨论的群体心理学的主题呢? 我知道肯定不是这样的。今天,群体中正酝酿的,明天也许就会出现在各种观念和思想中,如果我们想要深入了解,那么我们就必须对形成这种观念和思想的因素进行了解。通过教育的方式,能够让年轻人了解当前的国家形势以及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。从这个方面来看,这一代年轻人所接受的教育,无疑是让人失望并垂头丧气的。教育会改善或者恶化群体的头脑,至少会起一部分作用。所以,对于头脑是如何由当前的制度产生的,中立的群众是如何变得心怀不满,并且随时打算听从虚假分子的暗示,是很有必要说明一下的。 (p102)
第二章 群体的意见和直接成因
1. 形象、词语和口号。词语和口号展现的神奇的力量/词语展现的力量是由其所唤起的形象决定的/形象的存在会因为种族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/为旧的事物更换一个新的称呼具有的政治作用/种族的差异对于词语的变化造成的影响/「民主」 在欧洲和美国两地所具有的不同含义。 2. 幻觉。幻觉的重要性/幻觉存在于所有文明的起源 中/相对于真理,群体更喜欢幻觉。 3. 经验。经验可以让真理在群体心中扎根/经验在不断地重复后才能很好地生效/为说服群体是需要付出经验和代价的。 4. 理性。理性对群体几乎没有任何作用/无意识的情感是影响群体的主要因素/历史中逻辑的重要性/如何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。
形象、词语和口号:个人觉得这些比较精简,易于传播和理解,本身群体想象力就丰富,形象也易于形成。这些可以唤起群体的想象,但他们不一定是清晰的,可能概念模糊,也使这些具有神秘力量来引导群体。词语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含义,甚至完全相反。而在不同群体中,相同词语也可能有不同含义。
幻觉:就有点像不可到达的目标,必然是要操作的,毕竟群体需要方向,那些遥不可及的美好就成了幻觉。这些幻觉不易消除,需要消除必然会发生大的动荡,即使消除也可能在某天恢复。
哲学虽然在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,但它迄今仍然未能给群众提供任何让他们着迷的东西。但是,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,群众是需要拥有他们自己的幻想的,于是,就如同那些趋光的昆虫一般,群众就会出于本能,转而迎向那些符合他们需要的能言善辩者。推动各民族演化发展的主要因素,永远都不是那些真理,而是谬误。 ... 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,真理从来不是群众最渴望的存在,他们更加愿意崇拜那些对他们充满诱惑力的谬论,这些谬论可以向他们提供所需的幻觉,自然也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主人。凡是 那些可以让这些幻觉破灭的存在,最终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。 (p113)
经验:
经验是具有很大的作用的,它几乎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中牢固生根的有效手段,它还是让那些过于危险的幻想最终破灭的有力手段。但是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,经验必须是在很大的一个范围都会发生的,而且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。通常情况下,一代人积累起来的经验往往对下一代人所起的用处很少。这就导致,如果将一些历史事实当作证据来引用的话,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。它们最大的作用也就是证明了,即使是一些广泛的经验,要想成功地动摇已经牢固根植于群众头脑中的错误观点,也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反复地出现。
理性:书中说过群体少存在推理,那也少存在理性,主要的考虑是群体中理性的消极影响。演讲鼓动群体不需要严谨的推理,只需要简单的事物联想。比如说宗教的长久存在和重要性,迷信中产生的任何事都让人没有表现怀疑,知道现在才逐渐消去。
由此看来,我们还是将理性这个问题让给哲人吧,不要再强烈坚持让理性插手人类的统治了。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动力向来不是理性。尽管理性是存在的,但文明的动力始终还是各种感情,这些感情包含尊严、自我牺牲、宗教信仰、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荣誉的热爱。 (p118)
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方式
1. 群体的领袖。群体动物都有服从领袖的本能/领袖的心理/只有领袖能够阻止群众,使他们有信仰/领袖的分类与专制。 2. 领袖动员群体的手段。不同手段的作用不同/传染是从社会下层向上层传播的/民众意见成为普遍意见不会花费多长时间。 3. 名望。什么是名望/名望的分类/个人的名望与先天的名望/不同的例子/破坏名望的方式。
群体的领袖:群体必须依靠领袖,需要领袖这个引路人。领袖未必需要很大的能力,他可能也是受群体思想影响的人,重要的是他实干的能力和信仰坚定。因为群体更愿意听从信仰坚定的人,群体里个人的意志会丧失,而转向群体的领袖。群体领袖有两类:充满活力,意志坚定但难以持久的,他们的思想可能也受外界影响;另一类是意志力持久的,而他们的影响要更久远。
领袖动员群体的手段:断言法,重复法和传染法。按照群体之前的特性了解,不需要在意推理和证据,作出简单明了的断言,越是能在群体中流行;而让断言真正影响群体就需要不停的重复;也如前面所说,观念,情绪和信念在群体中易传播 (传染),传染使得意见和信念在群体中普及。传染产生的观念一般是来源于上层,经过转换在下层传染,即使这时的观念和上层的来源发生很大不同,它也会向上层传染 (上层产生→下层转化流行→重新传回上层) 。
每一种观念在被民众接受后,因为它所具有的强大力量,最终也会作用于社会上层,不管获胜的意见有多么明显荒诞。社会下层会作用于社会上层,这种现象是更为奇特的,因为群众的观念多少都会起源于一种更高深的观念,而在观念的诞生地,这种观念却没什么影响。 (p133)
所以说,哲学家的思想成功时,他们可能离世很久了。
名望:难以抗拒的力量称之为名望。应该说是某种权威吧,这种权威可能是人,著作,言论或事,让我无法反抗这种权威,只能信服。而这种权威不是一直能够保持的。回到名望,名望分为两类:先天的名望,如称号,权利,财富,地位等;个人的名望,是个人特有的可以和先天的名望共存,也可单独的就是个人的。
上面我们所说的名望,是通过人体现出来的,和这些名望相近的一些名望,还可以通过某种意见、文学或者艺术作品体现出来。后者的名望一般都是在长年的积累重复中获得的。历史,尤其是文学和艺术历史,都是在不断重复着一些判断。没有人打算证实这些判断的存在,每个人都在重复着他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,直到再也没有人敢对其说三道四。 ... 由此我们发现,名望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可以阻止我们看到事物本来的面目,麻木我们的判断力。群众就如同单个个人一样,他们需要对一切的事情有现成的意见。而这些意见是否具有普遍性,是和他们的对错设有任何关系的,仅仅与他们的名望有关。 (p136)
具有名望的人或事是会被群体模仿的,像是传染一样,最后会到达群体的每个角落。
没有成功陪伴的名望,是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里走向消失的。它也可以在探讨中受到磨蚀,这样时间会持续得更长一些,这也就说明探讨的力量是可靠的。当名望变成一种问题的存在时,名望便不再是名望。那些能够长时间保持名望的人或者神,为了能够让群众持续敬仰,他们对待探讨从来都不会宽容,必须保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,这样才能将名望持续的时间延长。
我觉得这一卷主要是在说如何引导群体,和引导群体需要那些条件。比较有意思的是,作者说史学著作没有价值 (?),但在这章还是引用了不少历史事件 () 。
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